导航

导航

合作医院

在线咨询

电话咨询

当前位置:多睦健康>>健康知识>>

日本血液净化-抽烟嗜酒促使年轻人心衰 控制饮食

出处:多睦健康   阅读量:(点击 88 次)   2021-09-29

导读:  79岁传奇女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因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逝世,素有“世界头号美人”之称的“玉婆”永远地离开了影迷们的视线。到底充血性...

  79岁传奇女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因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逝世,素有“世界头号美人”之称的“玉婆”永远地离开了影迷们的视线。到底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什么疾病,竟然夺走了“好莱坞常青树”的生命。

  心力衰竭

  很多市民可能对充血性心力衰竭不太了解,专家指出,充血性心力衰竭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心衰,该疾病会促使患者心脏收缩无力、排血减少、周身组织灌注不足,最后导致死亡。

  充血性心力衰竭疾病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,专家指出,一般来说,有基础性心脏病、冠心病、高血压等疾病的患者发展到中晚期,可能会患上心衰。

  患上心衰的患者大部分非常痛苦,有呼吸困难、全身浮肿、恶心、吃不下饭、尿少等症状,很多患者被心力衰竭折磨得痛苦不堪,反复入院。伊丽莎白泰勒也与该疾病斗争了很多年,而且伴有很多其他并发症。

  喝酒过度

  有人把心衰比作心内科的肿瘤,是一种进展性疾病,发病之后,需要终身吃药,并且情况会一年比一年坏,不过目前的治疗手段可以延缓症状和延长人的寿命。

  专家表示,虽然心衰疾病是不可逆的疾病,但是如果患者注意用药,及早进行干预治疗,也可以将心衰控制好。

  如今,很多人工作压力大、抽烟、酗酒严重、生活不规律,不少年轻人也成为心衰疾病的后备军。

  专家表示,有的患者50多岁,患上了酒精性心肌炎,后来转为心衰,还有的20多岁的患者患上了扩张性心肌炎,没有治好转为心衰。

  心力衰竭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要留心

  1、饮食要点

  饮食应清淡、易消化、少刺激。禁用浓茶、咖啡或辣椒等,多吃新鲜蔬菜、水果、豆制品。要少量多餐,不宜过饱,以免加重心脏负担,要控制每天的食盐量(每天不超过5g),水分也不宜过多(大约500-1000ml左右),心力衰竭时,病人出现水肿的原因是静脉和微血管淤血,细胞外液增加和钠盐潴留,因此,适当控制钠盐摄入极为重要。

  2、服药要点

  第一,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,应注意洋地黄的毒性反应。每天服用前要测量一下脉搏。服药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乏力、视力有改变,看东西发黄,脉搏紊乱,心跳不规则,是洋地黄的中毒反应,应立即停药,并前去医院检查治疗。

  第二,服用利尿剂时,要观察尿量,一般应用的双氢克尿噻或呋塞米,在利尿的同时也使病人排出相当数量的钾离子,所以服用时一般要同时注意补充钾,可以采用同时服用10%氯化钾,每日2次,每次10ml。为了减少药物对胃的刺激,可在饭后服用或加些果子汁一起服用。

  3、日常生活要点

  还要使病人生活规律,情绪稳定,精神愉快,避免紧张、激动。特别要注意养成定时排便习惯,保持大便通畅。便秘常会引起病人焦虑和紧张,用力排便又可使心力衰竭加重,甚至有导致猝死的危险。如有习惯性便秘,可适当服用缓泻剂,如番泻叶煎茶喝,每日3g ;或取百合250g,蜂蜜适量,将百合加适量清水炖成糊状,加入蜂蜜拌匀后食用,每日一次。

  心衰患者的饮食宜忌

  心衰患者应该要如何饮食

  1、限制脂肪。

  肥胖者应注意控制脂肪的摄入量。因为脂肪产热量高,不利于消化,在胃内停留时间较长,使胃饱胀不适;还能抑制胃酸分泌,影响消化,加重心衰。

  2、补充维生素。

  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一般胃纳较差,加上低钠饮食缺乏味道,故膳食应富含多种维生素(维生素食品),可多吃些鲜嫩蔬菜(蔬菜食品)、水果(水果食品)。

  3、限制水的摄入。

  充血性心力衰竭时,患者的液体摄入量一般限制在每日1000~1500毫升(夏季可为2000~3000毫升),但应根据病情及个人习惯而有所不同。对于严重心力衰竭,尤其是伴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,由于排水能力减低,在采取低钠饮食的同时,更应控制水分的摄入,否则可能引起稀释性低钠血症,导致顽固性心力衰竭。

  4、调节钾的摄入。

  钾平衡失调是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最常出现的一种电解质紊乱现象。临床中最常见的是缺钾,主要因为:钾摄入不足;钾的额外丢失;钾经肾脏排出过多;以及其他情况,如胃肠外营养、透析等。缺钾可引起肠麻痹、严重心律失常、呼吸麻痹等,并易诱发洋地黄中毒,造成严重后果。

  日本DFPP二重血液净化疗法,有效改善心力衰竭,还您健康

  血液净化是将采集的血液分离出血浆,再净化血浆后重新与细胞成分融合后回输到人体内,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。

  血液净化的治疗方式包括:血浆置换疗法(PE/PA/DFPP)、血液透析(HD)、血液灌流(HP)等。

  血液净化的应用

  1、降低血脂、胆固醇,缓解和预防高血压

  2、控制和降低慢性疾病急性发作的风险

  3、预防心脑血管疾病

  4、预防癌症发生

  5、预防治疗动脉硬化

  6、治疗和预防顽固性糖尿病

  7、外周动脉疾病

  8、自身免疫性疾病

  9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

  10、改善各个器官和细胞的功能